
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长春股票配资网,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。

(开国后汉 刘知远)
契丹人退出开封,刘知远立刻就进去了。
若天授以玉而拒之,玉碎则刃生,似江献舟而不乘,舟去则身溺。
时代如果选择了你,给了你机会,你就应该抓住,你不能害怕,你不能懒惰,更不能懈怠,如果你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抓住机会,机会就不再是机会,而是会变成命运的责难,成为未来困厄的伏笔。
耶律德光是走了,但是走之前,他还是留人了,已经被契丹人占领的很多中原的重要城池,都有契丹将领或者是变节的汉人将领来驻守。
光得到一个前朝旧都,对刘知远来说意义不大,他必须尽可能的扩大版图,把后汉政权的疆土提升到足以拱卫都城的地步。
刘知远的统治集团,文有王章,苏逢吉,武有郭威,史弘肇,这都是刘知远的老班底,还有从前朝吸纳的武将,一个慕容彦超,一个高行周。
有这些人,取中原没什么问题,大差不差,何况郭威还给他上了一个锦囊妙策:
由汾水南下取河南,进而图天下。
我们知道后来正是这个郭威,他建立了五代中的最后一个政权后周,要不说人家后来能做开国皇帝呢,看问题就是要比一般人快出好几步。
我们想一下,刘知远目前在开封,后汉的都城也是开封,但其实刘知远的大本营是河东,是太原,而汾水就流经太原向南汇入黄河,这是一条天然的战略通道,沿着汾水南下,就可以直达黄河渡口,比如河阳,龙门。
这条行军路线,不仅速度快,效率高,而且水路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,后勤补给非常的便利。
再看当时的情况,契丹是北撤了,可刘知远接手的基本盘,仍旧是大乱之局,河北地区,山东地区,还有不少契丹兵力在活动,以及在乱世中未必肯效忠投诚的地方割据武装,这样的局面,你直接出兵,就有可能陷入多线作战,你是前后左右受敌,大家万一把你群起攻之,你可就歇菜了。
这么来看的话,汾水到黄河这条路线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,它可以绕过整个河北,直接到河南,直插中原腹地。

郭威的聪明之处就在于,他给刘知远部署好了接下来的行动方略和一个纲,在地理上行军高效,避实击虚,在政治上抢占正统,收取民心,在全局上控制中枢,以图长远,您看我们后人读史,能开上帝视角,但就算是开了上帝视角,我们恐怕也没有比郭威当时更好的办法了。
在郭威的建议下,中原地区陆陆续续被刘知远拿下,唯一难啃的,就只剩下魏州的杜重威。
耶律德光北返的时候,还路过魏州,杜重威这个时候看起来还是归顺于契丹的,因为他“与妻石氏诣牙帐贡献而回”,就是他带着自己的妻子,带着丰厚的礼品,亲自去契丹人的营帐中拜见耶律德光,并为耶律德光送行。
名义上虽然仍旧效忠契丹,可是从投降之后,契丹人许诺给杜重威的那些条件基本上都没实现,除了一件赭袍之外,杜重威可以说是什么都没得到,那此时此刻,他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,可就没人能知道了。
杜重威占据重镇,手握重兵,对刘知远来说自然是能招降就不开战,所以刘知远称帝之后,立刻拜杜重威为太尉,封他做归德军节度使,这等于是在法统上给了杜重威一个合理的身份。
当然这一手操作,是移花接木,一石二鸟,既然封你做归德军节度使,那你就要离开魏州,移镇归德。
当时驻守归德的,是高行周,说白了加封赏赐杜重威的这个过程中,刘知远也是在要求杜重威和高行周换防。
只要你杜重威离开魏州,把你调走了,那就是把你架空了,把你架空了,你也就老实了。
如果杜重威是一个坦然的人,刘知远这个安排,他不会抗拒,也不会害怕,若你无割据之心,无反叛之意,你大大方方的移镇归德就行了,偏偏杜重威回首自己的过去,他发现自己做不到坦然面对。
对后晋来说,自己是叛徒,是汉奸,是卖国贼,后晋的灭亡和自己有直接的,不可推卸的责任,而对契丹来说,自己也失去了利用价值,眼下归顺了后汉,自己又成了契丹的叛徒,试问,刘知远能容自己吗?刘知远会善待自己这么一个朝夷暮跖,二三其德的人吗?

事实上刘知远是可以容忍并接纳杜重威的,因为刘知远欲取天下,他就一定要有容人之量,所有他接触到的人,他都要衡量这个人的价值,并且善用,利用,榨干这份价值,帝王当然是有道德的,而且他们的道德水准其实都比一般人要高,但问题是,有道德是有道德,是不是要用这份道德来为人处世或者衡量别人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在乱世,尤其是五代十国这种战争频繁发生的时代,道德本来就已经是奢侈品了,如果有道德,也大部分是以工具的形式出现的。
统治者会宣讲道德,标榜道德,但他们绝不会被道德所束缚,他们的道德体现在更大的目标上。
你比如说普通人的道德,是不骂人,不打人,是不在公共场合赤身裸体,是不乱丢垃圾,但统治者的道德,是结束乱世,是安定天下,而不是揪着一个人的行为去批评他。
放眼天下,谁不厌恶杜重威的为人,谁不讨厌他?刘知远也发自内心的知道他是一个小人,可是对刘知远来说,杜重威的生死荣辱,不取决于他的过去,而取决于他在此刻和未来对自己是否有用。
刘知远能容杜重威,但杜重威却唯恐刘知远不能容自己,他担心自己一旦离开魏州,失去权势,顷刻间就会小命不保,所以刘知远让他换防,他抗命不遵,死活都不去。
因为对不起的人太多,因为辜负了太多的人,杜重威也知道自己是恶贯满盈了,所以他就有点被迫害妄想症,感觉谁都要对付他,刘知远只是让他换防,他就觉得是朝廷要对自己动手了,出于自保,他果断派出了自己的儿子杜弘璲向驻兵在镇州的契丹将领麻答求援。
麻答,又叫做耶律拔里得,他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堂弟,契丹最后一次南下灭晋,麻答就在其中,而且建功颇多,是一员悍将。
杜重威向麻答求援,麻答则派出了麾下将领杨兖派兵支援,结果杨兖前脚带兵出发,镇州的汉人将领们听说契丹大军已经倾巢而出,防守空虚,汉将直接起义,驱逐了契丹人,把麻答给撵走了。
你看,汉人还是仁义啊,只是把麻答撵走,没有把他杀掉。
杨兖本来要去支援杜重威,还没走到一半,听说镇州兵变,麻答都溃逃了,他也果断放弃继续作战,也逃走了。

杜重威支援没叫来,反而他这个行为,还把刘知远给惹怒了。
老弟啊,给你机会你不珍惜,你到这个时候你还指望契丹人?
刘知远很生气,马上调高行周和慕容彦超猛攻杜重威。
恰在此时,有人向刘知远检举揭发,说在开封附近,有一支燕军正要密谋作乱。
燕军,就是在此前已经投靠契丹的汉人将士。
作者看了一下两版五代史,对这个事情倒是都有记载,但是也没有记载到底是谁举报的,包括举报你不得举证吗,也没有记载,因此未尝不能说这次举报是空穴来风,毫无实据,但这些燕兵毕竟就在附近,利害关系极大,刘知远是宁可信其有,不能信其无,干脆将这些燕兵全数诛杀。
这些燕兵,有一些侥幸逃脱的,他们无处可去,只好投奔杜重威。
杜重威身边,正巧有一个张琏的燕将,他听说了这些燕兵的遭遇,愤恨难平,于是怂恿杜重威,请求杜重威死守城池,绝对不能投降刘知远。
事实证明,杜重威当年能跻身后晋三军主帅的位置,并不全靠他是皇帝的亲戚,他本人是有作战能力的,只是那时候他无意效忠石重贵,因此每次打仗他都不发力,不出力,这回他是为了自己而战,一时间他展现出了相当程度的耐力,刘知远大军围攻,竟然一时不能攻克。
开封的刘知远一看这个情况,唯恐战事拖的时间太长会发生变故,直接御驾亲征,带兵亲自来了,竟也久攻不下,不得不说杜重威在防守上是有一定天赋的。
强攻拿不下来,刘知远转而选择围困杜重威,断其辎重粮草,要把杜重威给耗死,就这样的情况下,杜重威宰马为食,屑麹为饼,还支撑了很长一段时间,直到弹尽粮绝,完全失去有生力量之后,杜重威才肯投降。

期间,刘知远曾经多次派人,要杜重威主动归降,并且许其不死,杜重威都没有同意,这回无奈之下被动投降,刘知远却仍旧言而有信,不仅赦免了杜重威,还加封他为太师,太傅,中书令,这待遇简直比勤恳能干的郭威还要好。
其实杀了杜重威也无所谓,何况杜重威这一顿折腾,害的刘知远损兵折将,任谁肯定也都想要把他除之后快。
五代乱世,军阀将领们叛服无常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上位者的承诺毫无信心,刘知远决定树立这种信心,他要利用杜重威,向那些仍然处于割据状态的潜在归顺者传递一个信号:
顺我者生,而逆我者也未必死。
其他人看到会怎么想?至少在之后,如果他们还要抵抗刘知远,他们从内心里会多出一个更加可行的选择,那就是不必死战,至少还能投降这位看起来宽宏大量的君主。
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真正宽宏大量的封建统治者呢?不过是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罢了。
他们也许不擅长作战,不擅长统兵,不擅长这个,不擅长那个,但操弄人心,一向是他们最擅长的...
参考资料:
《新五代史·卷十》
《旧五代史·卷九十九》
曾国富.五代后汉速亡探因.湛江师范学院学报,2004
沈元加.刘知远的起兵与耶律德光的北归——与刘凤翥同志商榷.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(社会科学版),1988
网眼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